
基于协同创新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和整体教育理念指导下,从学校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出发,为培养学生所涉及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目标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通常包括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和培养过程[1]。
为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相关部门启动了多个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促进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2,3]。另外,教育部、财政部于2012年开始启动了以组建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目标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这也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举措。为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我国于2016年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截止到2017年,我国有198所高校的846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志着这些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4]。
一、协同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高校均在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各种发展战略,尤其是协同创新与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定位决定着培养过程中每个环节所要达到的指标,也是教学过程的努力方向及核心。目前,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最终定位上并不十分准确。有一些高校在培养计划中对人才的培养定位为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脱离培养目标,依然偏向研究型人才培养路线。
2.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不适应。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在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并且依托协同创新主体,共享主体资源,具备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但是由于部分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并没有跟上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因此一些新的学科成果无法在课程中体现。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当前工业技术发展迅速,企业需要具备一定实践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且对相关技术革新有敏锐嗅觉的人才,但是部分高校在课程体系架构及课程内容上依旧侧重于理论知识讲解;在实践环节,学生很难做到以企业的要求及管理模式体会工程师的职责。在此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做到和企业无缝对接。
3.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不完善。平台建设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协同创新平台中普遍存在资源短缺、实习生容量有限、管理单一等现象,而且企业导师普遍缺位,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参与度与主动性都较弱。在这种前提下,如果将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侧重点放在了增加企业实践学时上,虽然能够使学生贴近企业实际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尽快进入工程师的角色,但也很容易落入低质量的培养困境。
在现有协同创新平台中,高校注重科研成果的产出,而企业更多关注经济效益和研发周期,从而导致协同创新的目标并不统一,无法充分调动高校及企业的积极性。在平台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明确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责任及权利,只有权责明晰,才能进一步为培养工程师奠定基础。
二、协同创新背景下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途径
1.发展协同创新理念,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达到深层次融合。只有发展协同创新理念,才能达到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目的,从而形成协同创新文化,充分将高校及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协同创新理念应根据平台主体所处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自身的特色进行探索。实现高校与高校内部院所、高校与地方政府、高校与企业以及高校之间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最终出口是企业,因此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为了避免培养目标把握不准确,在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需要积极采纳企业顾问的意见,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定位,并开设符合企业对于专业技能需求的课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安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及专业课程的大方向。做到培养具有针对性的人才,直接输出对象即为企业。专业技术课程中可以以成果为导向,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能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为解决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由企业的工程人员与高校教师配合完成。即理论部分可由高校教师完成,而实际应用部分可以将真实的项目引入课堂。此外,在引入企业导师的同时,可以在一些主干课程环节引入企业的管理模式,以此引导学生,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