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从古至今,基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关于教师有着很多的比喻,比如几乎出现在各大中小学标语上的“教师是园丁”,从古诗词中获得启发的“教师是蜡烛”等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比喻在生活中也屡见不鲜,“人类灵魂工程师”曾经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崇高赞誉。然而, 这句颇具政治色彩的口号并没有得到当代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的普遍认同,在很多场合还会受到批判。[1]因此,本文试图辨析其合理性。
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历史来源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比喻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他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对作家的称谓。[2]后来,苏联教育家加里宁在1939 年7 月8 日《在欢迎荣受勋章的乡村学校教师的晚会上的演说词》中说到:“教员们往往不大注意教育工作,其实教育工作在培养学生们的性格和道德方面极有重要意义。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当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3]由此,这一比喻被带入了教育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成为形容教育工作者的特定称谓,用来赞赏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强调教师不仅有“教书”的职能,更重要的是“育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诸多学者对这一比喻进行了解读和探讨,出现了诸多争议,大多学者认为这一比喻只注重教师对于学生“灵魂”的塑造作用,而忽视了其在身体活动方面做出的努力,并不具备合理性。此外,灵魂的抽象性、难以具象化等等也成为了这一比喻合理性的争议之源。
2 词义解释
2.1 灵魂
“灵魂”一词最初源于宗教,被认为是人类超自然和非物质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灵魂”一般用于表示某个人的内在精神,是精神的集合。从马克思唯物主义立场界定,“灵魂”是指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强大精神动力的思想和精神,是确确实实存在于人身上的与人的行为处于统一意义上的东西。[4]哲学上的“灵魂”主要指个体的感受、记忆、思维等有意识的心智,也包括无意识心智。[5]而科学家并不这样认为,如诺贝尔生物学奖获得者克里克(Francis Crick)认为,“你”,你的的喜悦、悲伤、记忆和抱负,你的本体感觉和自由意志,实际上都只不过是一大群神经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集体,这些都属于“灵魂”的范畴。[6]总之,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界定,“灵魂”都与大脑有关,不论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或是大脑产生的思维和感受等等。
2.2 工程师
“工程师”作为现代常见职业之一,通常用于在工程学其中一个范畴持有专业性学位或相等工作经验的人士。“工程师”的职责是通过遵照既有的原则或普遍法则处理一些技术问题、以及设计实际物品等, 其工作特征体现在对对象进行系统的设计和严密的控制,“工程师”的工作对象是没有生命的物。[7]一般来说,“工程师”接受来自于上级领导的指示,对自己的任务进行规划和设计,将原材料加工成精美产品。“工程师”的工作性质更多的趋向于有固定的模式,环环相扣,“材料——产品”是其工作线,强调的是技术上的能力。
2.3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含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初是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认为教师这一职业不仅仅需要传授知识,对于学生的品德和思想方面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比喻涵盖了这一层意思,教师公认的职责一直都是“教书育人”,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给予良好的道德观念传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比喻更是强调教师可以塑造人类的“灵魂”,突出教师是学生的生长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角色,“灵魂”是一个人的本质所在,而教师就是对于一个人本质形成的关键所在。
3 辨析
3.1 身体与灵魂的对立
“灵魂”常常被认为是依附于肉体但不限于肉体而存在,它不会受到单一肉体的限制,甚至有时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由此可以说:“身体”和“灵魂”的养成并不能丰富对方,一个“灵魂”上富足的人不能表示他是个身体素质极高的人,“身体”和“灵魂”必须同时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比喻过分地夸赞教师对于学生“灵魂”塑造的重大作用,却忽视了“身体”也是学生在学校需要获得成长和发展的一大重点。“教书育人”确实是教师的天职,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德育”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面。而且,在学校工作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对于教师的描述表达了教师对于学生“德育”方面的重大作用,但是忽视了教师的作用不仅于此,对学生的“智体美劳”等其它方面的发展都起关键作用。